安徽省有潛山市,古稱“舒州”,乃古皖之源。其地面矗立天柱山,巨峰開石花,傲世而獨絕。自有人類活動的五千年來,女織男耕,釣叟蓮?fù)?#xff0c;日出而作,生生不息。只眼觀其境,一派山清、水秀、人勤、地豐的淡雅日常,不呶呶于鬧世,避囂囂之爭鋒。仔細走進去,認真品味,乃一塊低調(diào)奢華的沃土……? ? ?
仰慕天柱山,首先是仰慕天柱山的尊嚴。這是亙古洪荒的大自然杰作,有世上最大一簇石峰花,雄武地綻開在天柱山頂。石峰花呈爆發(fā)式怒放狀,不知是在哪個春天,不知是被哪一夜忽然吹來的春風吹醒,于是在一陣天崩地裂之后,便留下了永恒。唯有牡丹真國色,九州最美天柱花,偉哉,幸哉,大自然格外開恩天柱山!
仰慕天柱山,是仰慕天柱山的內(nèi)涵。群峰莽莽,奔騰而來,山浪峰滔,巖呼石嘯。一座又一座巉巒騰起,一塊又一塊巨石發(fā)功,將滿山的深綠、淺綠、蒼綠、翠綠、春華綠、夏蔭綠、秋水綠、冬雪綠、青春綠、盛壯綠、蒼勁綠、天堂綠、意念綠、激情綠、曲折綠、堅強綠……高高舉起,與天地人同輝,和日月星竟耀,共真善美歌泣。
仰慕天柱山,是仰慕天柱山的厚度。李白一步一回頭,留下“待吾還丹成,投跡歸此地”的心愿。蘇東坡游興高飆之際,揮毫寫下“青山只在古城隅,萬里歸來卜筑居”。王安石雖累累被官場羈絆,內(nèi)心卻一直思念著“水泠泠而北出,山靡靡而旁圍。欲窮源而不得,竟悵望而空歸”的天柱山。黃庭堅來得最是時候,石牛古洞前巧遇大畫家李公麟,請他給自己畫像之后,迅即趴在石牛旁的大石上,神采飛揚地寫下一首七言詩:“郁郁窈窈天官宅,諸峰排霄帝不隔……石盆之中有甘露,青牛駕我山谷路?!?/span>
仰慕天柱山,是仰慕天柱山的堅貞?!翱兹笘|南飛,五里一徘徊”。徘徊何以故?徘徊尋覓誰?原來,美麗的孔雀是在呼喚焦仲卿與劉蘭芝,想探究他倆是真的去了天堂,還是仍隱居在天柱山的某一座山峰里,綿綿不絕地演繹著死生與共的愛情劇,這是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罕有的男女平等情感劇啊。
仰慕天柱山,是仰慕天柱山的剛直。南宋末年(1265年),潛山人義兵長劉源率領(lǐng)義軍萬余,在天柱山抗擊元軍,一直堅持戰(zhàn)斗18年,直到犧牲于此,留下名垂千秋的英名。其后,太平軍將領(lǐng)陳玉成率部活動在天柱山區(qū),與清兵相持多年。再其后,抗日戰(zhàn)爭和解放戰(zhàn)爭中,中國共產(chǎn)黨領(lǐng)導(dǎo)的紅色游擊隊,亦一直在艱苦卓絕的情況下,堅持戰(zhàn)斗在天柱山的莽莽群山中。
仰慕天柱山,也是仰慕天柱山下的日常。一棟棟皖式徽派民居,粉墻,黛瓦,馬頭墻高翹。墻面是白雪公主一般的潔白,青磚是七個小矮人似的玲瓏,錯落有致地站在透明得發(fā)亮的山水里,把住在里面的男男女女,變幻成下凡的神仙。
仰慕天柱山,也是仰慕天柱山的奮發(fā)。一代代才人輩出,一家家兒郎脫穎,一位位美女綽約。三國時候有大喬、二喬;東吳出了兼文學家、科學家、數(shù)學家于一身的才子王藩;晚唐有詩詞名家曹松;宋朝出了宰相王珪,還有畫出《五馬圖》的李公麟;明末有登第狀元劉若宰,完成了《金瓶梅》的修訂;清初又涌現(xiàn)出桐城派代表作家、皖江文化首創(chuàng)者朱書;晚清有京劇鼻祖程長庚,率領(lǐng)徽班進京,創(chuàng)立了京劇這一國粹;后來的潛山徽派還涌現(xiàn)出余三勝、程繼仙、余叔巖等藝術(shù)名家;晚清又出了黃梅戲早期整編者洪海波,對黃梅戲的興起和發(fā)展做出奠基之功。新中國之后,又出了雜技皇后夏菊花,黃梅戲表演藝術(shù)家韓再芬……而我個人最感念的,當然是著名作家張恨水,不僅是小說圣手,還是一位杰出報人、淵博學者、丹青畫家、謙謙君子,留下3000萬字著作,至今,《啼笑因緣》、《金粉世家》等作品,依然吸引著廣大觀眾和讀者……
仰慕天柱山,也是仰慕天柱山的傳承。今天,就在我們身邊,還在源源不斷地涌現(xiàn)出俊杰人物。一代宗師劉少斌,在天柱山的懷抱中長大,自創(chuàng)“天柱山養(yǎng)生功”,某年隨訪戰(zhàn)斗民族,甫一亮相即驚艷全場,以致一個又一個洋弟子追隨而來,甚至在山腳下建起“俄羅斯學藝村”,穿著對襟練功服,終日浸淫在天柱山的純凈里。
仰慕天柱山,也是仰慕天柱山的基因。試看今日中國文壇,潛山籍作家已有名聲:簡寧有詩歌、散文、影視劇等作品。徐迅以散文創(chuàng)作登上文壇,已獲全國煤炭烏金獎、老舍獎等多種文學獎項。汪惠仁聰慧俊杰,一舉考上南開中文系,現(xiàn)已主政百花文藝出版社,還寫得一手童子功好書法……
最后,仰慕天柱山,是當年從余秋雨文章《寂寞天柱山》開始的。余先生獨辟蹊徑的“安家”角度,卓爾不群的“寂寞”見識,點石成金的歷史追溯,滔滔不絕的宏大敘事,豐膽深厚的文化學養(yǎng)……無不震撼著我,使一座陌生的天柱山,從此在心中深扎。正如一個人要有知音的理解,一座山也需要經(jīng)典的解讀,否則,它就真的會寂寞、會被遺忘,直到地老天荒。
可惜我非古圣人,沒有他們那種能把他鄉(xiāng)當吾鄉(xiāng)的氣魄。不過,我也有能做的----仰慕天柱山,就常常來看看它。年年歲歲來拜謁,歌一曲,浮大白!
作者簡介:
韓小蕙簡歷:
光明日報社原領(lǐng)銜編輯。中國作協(xié)全委會委員。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。南開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。國務(wù)院特殊津貼專家。
出版《韓小蕙散文代表作》等30部作品集。主編出版歷年《中國散文精選》等64部散文合集。
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?wù)隆⑷珖藘?yōu)秀個人獎、新聞界最高榮譽韜奮新聞獎等。作品榮獲中國女性文學獎,中華文學選刊獎,郭沫若、冰心、老舍散文獎,以及北京文學獎、上海文學獎、天津文學獎等。
2003年應(yīng)邀進入美國國會圖書館,成為新中國首位在該館演講的作家和編輯,并榮獲美國國會參議員“推動中美文化交流獎”暨舊金山市政府獎。